學校歷史及發展
海星中學校史沿革
創校淵源 (1910年代 – 1950)
- 上世紀初期,耶穌會應澳門教區主教邀請,派遣會士前往西江地區傳播福音與教育。
- 1917年(或1918年)於肇慶創辦「培志兩等小學校」,其後於1932年更名為「海星小學」並增設初中部,成為當地知名學府。
- 學校歷經民初動盪與抗日戰爭的烽火,曾一度停辦。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復辦,後因時代變遷,於1950年在肇慶停辦。
澳門復校與基石奠定 (1955)
- 1955年,耶穌會士戈振東神父等目睹澳門貧苦兒童失學問題,於高樓街復辦海星小學。
- 學校以基督精神為本,效法孔子「有教無類」的理想,為基層子弟提供基礎教育。這一年標誌著海星中學在澳門紮根的起點,奠定了學校在澳門教育發展中的基石。
校務拓展與體系完善 (1959 – 1997)
- 承先啟後 (1959):譚志清神父接任校長,在其長達四十六年的領導下,校務蒸蒸日上。學校不僅專注教學,更積極籌資助學,參與社會服務,身體力行“全人關懷“的教育理念。
- 邁向完全中學 (1964 – 1974):為完善升學階梯,學校於1964年遷至風順堂上街開辦初中部;並於1974年增設高中部,正式成為涵蓋幼稚園、小學至中學的「完全中學」,建立起連貫而完整的教育體系。
- 延伸教育 (1997):開辦夜間中學課程,為在職青年重開求學之門,將“有教無類”的精神延伸至終身學習的廣闊領域。
精神傳承 與時俱進 (2002 – 2013)
多元發展 (2002年後):蔡梓瑜校長任內,開設多項職技教育課程,拓寬學生出路;與澳門少年感化院的合作,更是學校關懷弱勢群體傳統的有力延續。
邁向卓越 (2013年至今)
現任黃彪校長秉承耶穌會「促進正義,服務貧苦大眾」的精神,結合澳門社會的發展需求,不斷提升教育品質,豐富課程內容,拓展學生全面發展的空間。近年學校積極響應澳門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,推行多元化課程,改善校園環境,提升硬件設施的現代化水準。學校始終將關愛弱勢群體視為辦學的重要使命,並積極融入澳門的國際化教育環境,與多地學校及機構建立合作關係。
七十載傳承與展望
從肇慶到澳門,海星中學歷經百年風雨,「有教無類」的辦學理念與「促進正義,服務貧苦大眾」的耶穌會精神,始終是學校不變的核心精神。
2025年,我們將迎來七十周年校慶的重要里程碑。 全體師生將秉承這一光榮使命,與時俱進,培育兼具優秀品德與卓越能力的未來人才,共同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